五月,气温持续回升,雨水逐渐增多,湿热的环境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野生植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恰逢“五一”小长假,人员流动与聚集显著增加,疾病传播风险随之升高;同时,野生植物也进入生长旺盛期,发生误采误食导致中毒风险增加。安顺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在充分享受假期放松和快乐的同时,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严防病从口入;不要随意采摘或购买食用不认识的野生植物,防止发生中毒。外出旅游(尤其是出国境)要预先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避免被蚊虫叮咬,返回后要做好健康监测,出现不适及时就医。积极防控,有效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常见于5岁及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主要症状: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防控建议:
1.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
2.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定期对奶具、餐具、玩具及衣物被褥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5.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托幼机构要加强入园儿童的晨午检工作,发现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时要及时送医。
6.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二、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常见细菌类病原体有沙门菌、志贺杆菌和弯曲杆菌等,常见的病毒类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等。
传染源: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或不伴发热等。
防控建议:
1.预防“病从口入”,剩菜剩饭在冰箱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要热透吃;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应洗净、削皮,不喝生水,将饮用水煮沸后使用。
2.饭前便后要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餐具要分开,做好防蝇灭蝇。
3.可接种相应疫苗,如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
三、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由疟原虫感染引起,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血液寄生虫病。人体疟原虫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五种,可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当前疟疾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度流行。需格外注意的是,近些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的报道。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通过雌性按蚊叮咬或输血传播。
主要症状:发冷、发热、出汗等,呈周期性发作,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极为相似,因此,大部分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
防控建议:
1.出国前应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可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获取咨询建议,做好防护用品准备。
2.境外旅居期间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蚊虫叮咬,户外作业时要穿长袖长裤,皮肤暴露部位应涂抹防蚊剂。
3.居室可使用蚊帐、纱门、纱窗,或使用蚊香或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4.在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旅游或务工时,一旦出现发冷、发热、出汗、头痛、酸痛等不适症状,应怀疑感染疟疾,并及时就诊。从境外回国人员如出现上述症状,就医时应主动告知个人旅行史。
四、有毒野生植物中毒
五月野菜、野果、野生蘑菇生长旺盛,部分市民喜好外出踏青采食,因误采误食导致中毒风险增加,可能引发中毒的有以下野生植物:马桑果、菊三七(化儿草)、商陆等野生植物及有毒蘑菇,中毒症状为恶心、头晕、腹泻、幻觉等症状。
|
|
![]() |
马桑果(不可食用)
![]() |
菊三七(化儿草,不可食用)
![]() |
商陆(不可食用)
防控建议:
1.外出就餐时,选择安全卫生、证件齐全的饭店进餐。
2.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保持清洁。
3.不采摘、不购买、不售卖野生植物及野生菌,提高防范意识。
4.中毒后尽快催吐并及时就医。
5.如食用野生植物、野生菌,保留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和判断预后。